近日,广东东莞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手机归还事件。一位网友捡手机归还后,失主用“假币”酬谢。这位网友拿到酬谢红包,打开却发现里面竟是31张练功券。这一经历引发广泛关注,同时引发了律师对于是否构成欺诈的疑虑。
捡到手机的网友的说法
根据网传视频,该网友在2月17日晚上将捡到的手机归还给失主。失主事先表示准备了丰厚的感谢费,而当拾主打开红包后,却发现里面装着31张练功券。对此,失主辩称是“主动要给的”,并表示不能将练功券当真钱看待。
失主的反驳
然而,据澎湃新闻报道,有知情人士对该网友的说法提出异议。称捡到手机后,网友存在拖延不还的情况,失主多次讨要未果,导致情绪激动。对于这一说法,网友拒绝回应,使得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练功券的身份解析
“练功券”是一种点钞练功专用券,供银行工作人员练习点钞及考核使用,不具备在社会上流通的资格。其图案、形状、色彩等特征与真正的货币有明显的差异,且明确标有“练功券”字样。这种非法流通行为在法律上被明确规定为欺诈。
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易旭表示,在中国,失主以虚假方式表示重金酬谢,实际上给予的是练功券,可能构成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规定,欺诈罪是一种犯罪行为,对他人财产实施欺骗,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性
虽然失主的行为可能构成欺诈,但具体是否能够追究刑事责任还需考虑案件的具体事实、金额大小以及法律解释等因素。有时由于金额较小或证据不足,警方可能难以立案侦查。但这并不代表失主的行为合法,法律和道德上依然对欺诈行为持否定态度。
维护社会诚信的重要性
此事件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保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失主采用“练功券”欺诈的行为不仅违法,更是对社会诚信的一种破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诚信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任何破坏这一纽带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结语
“网友捡手机归还 失主用‘假币’酬谢”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不仅因为其中的离奇经过,更因为涉及到欺诈的可能性。在法治社会,我们期待每个人都能以诚实守信的态度行事,共同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无论是失主还是拾主,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理性面对问题,以法律为准绳,构建更加公正、诚信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