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至8日,香山科学会议第759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以“面向太空基地建设的月基全域太空环境平台”为主题,吸引了包括16位院士在内的百余名科技界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月球基地建设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与会者深入讨论了月球基地建设的四大关键议题:月基环境探测、月基原位建造、月基全域运输以及月基能源利用。
在此次会议上,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亟需构建高起点的月基平台科技创新体系,以加快探索月球基地建设的“中国方案”。这一讨论不仅彰显了月球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展示了我国在太空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研实力。
其中,月面建材的创新成为讨论中的一大亮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及其团队研发了“月壤砖”这一月面建材方案。该团队通过分析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成分,模拟烧结过程,成功研发出一种可以用于月面建设的砖块。为了为未来的月球建设积累科研数据,丁烈云团队将“月壤砖”送往空间站进行舱外暴露实验,旨在测试这些材料在太空环境中的表现。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专家们提出数智技术将在月球基地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介绍了与阿里云联合发布的月球科学多模态大模型,该模型已实现对月球科学问题的专业问答,能在月球地质结构年代判别等任务中发挥作用。刘建忠认为,未来可以通过建设数智行星系统,为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更完善的地面模拟测试环境,减少工程实施中的风险,提升工作效能。
此外,月球的独特环境为天文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月球基地的建设可以为解答宇宙起源的终极问题提供重要支持。如果在月球背面建立低频射电阵列或射电望远镜,将极大促进人类对宇宙起源的认知。与此同时,紫金山天文台的季江徽研究员提出了基于月球熔岩管建设天文台的设想。熔岩管内部温度相对稳定,且可能富含水冰,成为理想的建设场所。通过在月球熔岩管内部建造天文台,可以有效隔绝宇宙射线、月尘等干扰,有望开展系外行星探测与地外生命信号搜寻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