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标志着人类首次月背取样返回任务的开始。这一重要时刻在央视进行了专题直播,邀请了众多任务相关专家为公众进行详细科普。嫦娥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更是在科学探索中迈出的关键一步。然而,在直播过程中,一段关于“阿波罗盆地”的对话引发了一场不必要的争议。人们疑惑阿波罗登月造假?中国科协再辟谣。
嫦娥六号的任务与挑战
嫦娥六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任务旨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返回,这将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样本。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裴照宇在直播中提到嫦娥四号曾降落在南极艾特肯盆地,而嫦娥六号将降落在这一盆地的不同位置。这一对话本是对任务背景的简单介绍,但因裴照宇提到“没找到那个……阿波罗盆地”,引发了一些媒体的误解和炒作。
媒体误导与公众反应
裴照宇在直播中的短暂语塞被一些媒体抓住,迅速制作成短视频并配以夸张标题进行传播。这种片面的解读引发了大量关于阿波罗登月造假的猜测和评论,很多网友误认为这是新证据。然而,这段对话中的“阿波罗盆地”并非阿波罗登月任务的落点,而是月球背面一个以阿波罗任务命名的盆地。这一误解让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对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阿波罗登月的确凿证据
实际上,阿波罗登月任务的真实性早已被多方面证实。阿波罗计划中带回的月壤和月岩样本在全球多个国家进行了研究,产生了大量科学成果。嫦娥二号传回的图像也显示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遗迹。这些证据都表明,阿波罗登月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16日发射,7月20日成功降落月面,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首批踏上月球的人类。这一壮举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象征。随后,阿波罗计划共进行了六次登月任务,带回了300多千克的月球样本,这些样本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对阿波罗登月质疑的科学辟谣
尽管证据确凿,但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传闻一直没有消停。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中国网多次对这些传闻进行辟谣。常见的质疑包括:月球表面真空环境下国旗飘动、宇航员拥有多个影子、不同身高的宇航员投影差不多、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脚印过于清晰等。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对这些质疑进行了一一驳斥。他解释称,国旗飘动是因为插旗时的惯性造成的,月球表面没有空气阻力使晃动持续更久;影子问题是由着陆器反射的阳光引起的;影子长度的差异是由月球表面高低不平造成的;脚印清晰是因为月球表面是粉末状矿物,摩擦系数大,脚印自然显得特别清晰。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也指出,阿波罗登月带回的月球样本和探测数据只有在月球上才能取得,造假反而比真实更难。贾阳在2023年科普中国网的一期视频中也表示,一个数十万人参与的大型项目作假难度极大,他坚信阿波罗登月是真实的。